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等基本概念、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动态、当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安全性的生态规划策略与方法、着眼于适应及缓解气候变化的生态规划关键技术、基于城市生态结构、功能和调控机理的城市规划技术、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等。本课程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围绕当今社会以及全球关注的热点,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在基础性、研究性的基础上、及时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具有前沿性,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推动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理论水平与实践工作能力的提升,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时 |
标题 |
教学内容概述 |
1 |
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概述 |
剖析“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提出了“生态让城市更安全、更舒适、更美好”的观念,针对当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
2 |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
|
讲述国内外重要的生态城市理论,介绍各相关学科有关生态发展的动态,解析当前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误区。 |
3 |
提升城市安全性的生态规划策略与方法 |
讲述生态规划与城市安全的关系。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容量、自净能力、城市与水文关系等方面,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地表变化对城市雨洪水文的影响、对城市河流水文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洪涝灾害变化、城市地下水时空再分布、城市河流的泥沙堆积演变等,探讨城市建设与城市水体的相协调对策,降低洪涝灾害、减轻地面下沉等。 |
4
|
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的生态规划技术
|
讲述生态规划与气候的关系。从减缓性规划和适应性规划两个角度解读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城市规划的关键技术。
|
5 |
基于城市生态结构、功能和调控机理的城市规划技术 |
就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绿道、低碳城市建设等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技术方法、手段和路径,并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探索进行案例解析。如何通过生态规划让城市更加美好。 |
6 |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
|
就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海绵城市进行专题讲解。包括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的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 |
设计理念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整合优化高校、网络和社会资源,加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等生态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推动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理论水平与实践工作能力的提升,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设计思路
(1)以课程负责人任主任的“广东省绿色城乡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实践实验室建设相协调。坚持以“应用型、高素质、创新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完善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核心,在生态规划理论、生态技术、生态规划实践方法等方面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和完善。
(2)深化城市生态规划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分阶段培养、多层次提升、全方位实训”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现代生态规划教学体系,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研究的路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城市生态规划教学资源、信息平台、网络建设,更好地为学生、教师和社会提供更优质服务。
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建设发展的作用
在当前新常态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社会发展的转型需要城市规划师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继续拥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级人才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住建部人事司相关资料显示,近5年招聘城乡规划人才的岗位和毕业生达到了5∶1左右。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急需城乡规划学科的高级人才,其中生态规划方面的人才尤为稀缺。
本团队积极响应国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教学和科研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和专业需要,全面提升对学生生态意识、生态素养和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优化教学大纲,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的实际情况,优化现有城乡规划教学内容和形式,制定面向提升生态规划知识及能力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制定标准,针对教育方法的实施和检验制定标准,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引,做到可操作、可测量。
本课程可作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对城市生态规划进行教学改革的参考,并结合各院校的探索,形成一套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拥有实践和创新能力规划人才的教学方法,加深学习者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从而培养出城市生态建设相关领域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