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改善人居环境的宏观背景下,2015年8月广东工业大学“低碳生态城乡规划建设研究中心”获得学校批准成立,2017年8月获批“广东省绿色城乡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目的是通过在城乡规划领域探索系列化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制定,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全过程,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和城乡可持续发展。
1.团队构成
团队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整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市政规划、人文地理、风景园林、环境科学、生态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8大专业,充分利用政策平台,共同打造一支多学科交叉、富有朝气、结构合理且稳定的高水平核心教学研究队伍。
团队教学方法注重创新,教学内容注重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效果较好,选题和实验课程均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进行选题,体现所授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的专业教学思想,通过实际项目和研究课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创新能力。结合课程教学,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研活动和专业竞赛,多次指导学生获得毕业设计创新奖、国家级大创项目、“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公益创业大赛奖项和国家奖学金。注重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总结,通过专业教学研究和改革,完成了专业教学改革类、课程案例库建设类等多项教改科研项目。
课程团队结构 |
姓名 |
性别 |
学科专业 |
江海燕 |
女 |
自然地理 |
马 源 |
女 |
风景园林 |
梁 锐 |
男 |
建筑技术 |
陆 剑 |
男 |
城市生态 |
吴玲玲 |
女 |
GIS |
黄常胜 |
男 |
工程技术 |
2.研究领域
(1)规划设计研究:从低碳生态规划建设、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城乡景观优化与生态修复、城乡更新与改造、支撑配套系统规划建设5大方面展开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主要涉及城乡生态规划、海绵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旧区改造及新区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开放空间规划、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人居物理环境改善、城乡景观提升等方面,形成规划设计方法及理论体系。
(2)技术支撑研究:主要涉及岭南水网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共性技术、城乡生态修复共性技术、绿色城乡规划设计中的GIS应用技术、城乡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旧区改造技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技术、城乡边缘区开放空间规划实施、城乡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技术、人居环境改善及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屋顶绿化的建植技术、绿色城乡景观改造技术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3)绿色低碳标准研究:将研究在广东省绿色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各类绿色建筑的评估、建筑低碳标准体系、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及城乡建设相关项目绿色标准及低碳标准的制定问题。
(4)政策保障研究:将从城镇和乡村两个方面研究广东省绿色城乡规划设计中的政策引导和政策保障问题。
3.制度建设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并执行了各类规章制度,对人、财、物、教学、科研及服务等进行全面管理,使团队的管理和运作规范化、制度化,并定期检查监督。对人、财、物、教学、科研及服务等进行全面管理,使团队的管理和运作规范化、制度化,并定期检查监督。这些规章制度主要有:
1)团队管理办法;
2)建设经费使用办法;
3)团队内部人员考勤制度;
4)团队人员参加和组织学术活动办法;
5)团队工作人员职责;
6)微机机房管理规定;
7)设备管理规定。
通过核心成员学术例会,充分交流各自的学术体会和心得,开展相关教学和科研研讨,组织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尖端专家进行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并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加强了日常的交流和文件的传送,已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工作关系。